English

为治理黄河献计献策

1999-09-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 英 我有话说

中华环保世纪行“爱我黄河”记者采访团今年6月中旬至7月底,分三路从北京出发,分赴黄河上、中、下游,自源头至出海口,总行程2万公里,实地考察了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现状,直接倾听了沿黄地区干部群众的意见。记者们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母亲河正在遭受断流、洪灾、污染等危害,治理黄河的任务十分紧迫和重要。记者团在郑州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进行了座谈,共同为治理黄河献计献策。

记者和专家们一致认为,首先要成立高层次的领导小组,对黄河实行严格有效的统一管理。黄河自发源地至出海口共流经9个省区,黄河水是除四川省外8个北方省区生活生产的主要水源,过度引用和资源性缺水使黄河连年出现断流。今年春季黄委会对黄河实行了统一调配水量,收到了既减少断流时间又保证了河南、山东小麦丰收的明显效果。为了保证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黄河水能够严格执行,不受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应尽快成立一个高层次的、有权威的黄河治理领导协调小组。

近两年依法治黄的呼声很高,但是出台一部法律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为了解决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应在《黄河法》出台之前,尽快制订颁布《黄河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中迫切需要的规章制度和办法,确立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执法地位。

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中,必须考虑节水,以水定产,合理开发。目前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已达1.1亿亩,黄河水解决了农村2727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它还为流域内外50多座大中城市及中原、胜利油田提供了水源保证。黄河因不堪重负已连年断流,但是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上项目时仍不考虑黄河水资源紧缺的现实。记者团采访中看到,宁蒙灌区还在大面积垦荒种水稻,一些地方还在上马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化工、造纸项目。这种作法不仅加剧了黄河的缺水问题,也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陷入被动局面,应该纠正。

黄河为害,根在泥沙。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的根本。目前水保工作的进度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不愿退耕还林还草,甚至还在扩大开垦25度以上的坡地。延安、榆林地区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结合起来,当地农民通过搞水保综合治理山川沟壑,增加了粮食亩产,有了多种经营收入,再也不愿意一人耕作几十亩,“种一鞋壳旯收一袜筒了”。这两个地区的水保工作进度快,成果易巩固,建议大力推广这种做法,并适当提高每亩水保田的启动费,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黄河连年出现断流的情况下,节水的呼声已经很高,但是一些地区仍旧是大水漫灌,灌溉一亩地的用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流域内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专家们认为节约用水只有口号少见行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价太低,1000立方米黄河水的价格仅相等于一瓶矿泉水。为了母亲河奔流不衰,提高水价已是当务之急。建议尽快在全流域收取水资源费,合理提高水价。宁蒙灌区渠道设施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直接影响节水,应筹集资金进行修理砌衬。

今年,黄河两次发生因水质污染事件,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1998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7247公里作过评价的河段中,失去多种功能用途的四类、五类及劣于五类水质河长占70%以上。渭河、汾河等黄河主要支流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到人民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黄河流域的经济将加速发展,污染物的排放将继续上升。保护黄河水质已经刻不容缓,建议将黄河列入国家治污重点项目,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遏制黄河水污染加剧趋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